《新闻调查》23年:探寻事实真相之路从来就不好走
回顾《新闻调查》走过的这23年,它的命运,几乎也是国内调查新闻事业的一个缩影。
作者 | 贾思亭
来源 | 媒通社
01
今天是央视《新闻调查》23周岁生日。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,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:走向娱乐、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。而“走向调查”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调查》的创办为标志的。
如果说1993年5月《东方时空》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,1994年4月1日推出的《焦点访谈》是第二次大胆尝试,那么《新闻调查》的创办则彻底彰显了央视深化调查类新闻栏目改革的决心,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向国际大台迈进。
1996年5月17日,《新闻调查》正式开播,开播时节目打出的口号是“正在发生的历史,新闻背后的新闻”,节目借鉴美国《60分钟》,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,使用专任出镜记者,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,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,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具有开创性。
经过多元探索和实践,《新闻调查》秉承着“探寻事实真相”的创作理念,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终极追求目标和核心竞争力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《新闻调查》怀抱着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,以冷静客观、平等平衡的新闻职业精神报道一个又一个的新闻事实,唤醒着社会良知,对社会公共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。
回顾《新闻调查》过往的报道,我们大多耳熟能详。如《大官村里选村官》,通过报道选举新任村主任这件小事,反映出中国农村民主化进程;《天价住院费》则揭开我国医疗界的伤疤,直接推动国内医疗改革大调整;《与神话较量的人》报道了蓝田神话案,对处于弱势却代表着正义的人以舆论支持……
此外,《新闻调查》还曝光过一系列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,如《贪官胡长清》《行贿大公家》《黑哨内幕》《国企最大的破查案》等,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权力,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蔓延。
在《新闻调查》节目成长的同时,一批成熟、优秀的出镜记者也逐渐为广大观众所熟知。
如王志,被《新闻调查》制片人称为“中国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”,他既能在一个半小时内提出88个问题,又能把握好节奏感,不会咄咄逼人;报道《北京“非典”阻击战》的柴静既干练冷峻,又不失理解和同情心,她在硬新闻下的柔情形象让观众难忘;王利芬在《透视运城渗灌工程》中与乡长、村民斗智斗勇,通过咬紧不放的追问把事实真相一层层地剥离出来。
02
《新闻调查》办了23年,当初做新闻的人也逐渐老去。
导演高群书的微博,今天发布了一条疑出自凤凰新媒体高级副总裁刘春的纪念,刘曾于1996起在《新闻调查》担任多年执行制片人。
“《新闻调查》23岁了,23年前我走进这个家,真正开启我的媒体生涯,并拥抱了中国电视的黄金时代。现在,新闻调查似乎边缘了,我也落伍了,看不懂这个所谓自媒体所谓短视频为王的时代。我常常想:我们年轻时所学的东西所追求的作品所拥有的媒体理想,都错了吗?”
看到上述内容,同在央视工作多年的陈晓卿也在微博留言:
“想到南小院儿的这个栏目,立即跳出来一长串名字,张步冰、夏骏、王坚平、刘春、吴征、张洁、杨春、王志安、胡劲草、柴静、范铭、老郝、王晓清……这是一群有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家伙,他们现在在哪里呢?”
23年,8395天,1045期节目,通过几代人的努力,《新闻调查》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。但23年后的今天,《新闻调查》留给这些成名已久或处于半隐退状态的媒体人的,似乎只有怀念和追问。
「彩云易散琉璃脆」,媒体人朱学东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说。
现在看来,对于《新闻调查》而言,早期岁月的确充满更多挑战和可能性。曾有一篇解析文章,将1996年至2005年前后的《新闻调查》栏目发展情况分为三个阶段,我们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栏目理念:
第一阶段: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,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;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。
第二阶段:探寻事实真相;有真相被隐藏的地方就应该有新闻调查;一期一个真相。
第三阶段:加大舆论监督力度,增加刚性报道,做真正的调查节目。
到如今,这档栏目的目标,依然是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,其所匹配的制作资源,从主持人、编导、摄影到后期制作,仍是当今中国极具质疑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从业者。
但其是否还在做真正的调查节目?抑或说做真正调查节目的频率有多高?这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个问号。
刘春说自己落伍了,但他的观察却是对的。所谓自媒体、短视频为王的时代,新闻调查边缘化了。更详细的说法是,随着媒体报道环境、从业人员数量、信息传播方式、用户阅读习惯等多因素的变化,作为电视栏目的《新闻调查》和作为报道形式的新闻调查都处在一个边缘化的过程中。
“探寻事实真相”的道路从来就不好走。当初,《新闻调查》栏目组对“真相”做了解释和界定:“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事实。有的真相被权利遮蔽,有的被利益遮蔽,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,有的被集体意识遮蔽,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。”
调查者与遮蔽物,构成了一对此消彼长的天然关系。回顾《新闻调查》走过的这23年,它的命运,几乎也是国内调查新闻事业的一个缩影。有高光时刻,有艰难转折,有名记大家,有低谷寂寞,努力延续着往日荣光,却也留下唏嘘无数。
参考资料:
央视国际:《<新闻调查>栏目解析》
易立晖:《中央电视台<新闻调查>影响力探析》